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蓝狮在线农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8836426859
传真:400-226-4288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iyeclub.com/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菲云娱乐平台-招商主管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10 11:51   

  菲云娱乐平台-招商主管前者面向的是城市中产阶级,小布尔乔亚。这部分人虽然也有扣扣搜搜的时候,但是总的还是愿意为了质量,品牌,社交价值之类的东西支付高溢价的。

  辛巴面向的是广大县乡的劳动人民。他们买东西第一要务就是便宜,便宜了还要更便宜。 所以那种跟厂家砍价的尴尬表演都发生在这类主播的直播间里。只有这样才能打动那些家人们。

  拿玉米来举例, 新东方或者薇娅,李佳琦,胡可这种, 他们会选比较时尚的品种,比如云南的小花糯玉米,再从里面选择最漂亮,最好的等级,精心包装,以一个比较高的溢价卖出去。

  如果是辛巴这种,就选择最便宜的大路货,量大管饱,比较简单的包装,尽可能的压榨供应商的利润,然后以一个看似便宜的价格卖给他的家人们。

  不要以固有思维看待农产品,农产品中间的价格差有时候甚至比苹果手机和千元机的差别还大。 之前中秋节,我们做的一款柚子,最贵的接近400元两颗,并且还供不应求。而同时期市场上大部分都是30元不到两颗。

  你说辛巴是嫉妒新东方,恶意攻击,那倒也不全是,就是想突出他的核心竞争力便宜罢了。至于这个便宜是不是真的便宜,难说得很。

  直播带货还谈啥良心?真凭良心能赚那么多?能偷漏税那么多?能卖假货?玉米卖的再贵赚的钱也不是农民的,我们先看一篇10年前的报道,原产地5分钱一斤的西葫芦为什么在超市卖1元,从产地到市场,价格竟然涨了近20倍。蔬菜价格到底是怎么涨上去的?

  根据西葫芦的进京路径图,山东的西葫芦经过长途运输后,来到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新发地

  批发市场(下称“新发地”),当初5分钱一斤的西葫芦加上运输费用和新发地市场的相关费用,批发价格已变成了每斤两毛五左右。菜贩子告诉记者,他们拉一车菜顶多能赚一二百,有时候还赔本。虽然知道城里的西葫芦能卖一块钱一斤,但也只能在新发地卖两毛五,因为他的运菜货车进不了城。

  如同接力赛一般,另外一些菜贩子把这批西葫芦从四环外的新发地贩运进了四环内的岳各庄蔬菜市场,虽然距离不远,但加上来回的搬运费、摊位费,每斤西葫芦已经涨到了三毛五左右,涨幅高达30%。

  在北京市内社区卖菜的菜贩舒先平告诉记者,他们的菜就是在岳各庄蔬菜市场批发的,虽然新发地的菜价更便宜,但他很少去那里进货,因为拉菜的都是人货混装的面包车,按照北京市交管部门的规定,人货混装的车辆是不允许上路的,为了躲避交警,他们只能在晚上12点半到凌晨6点之间上路,而这几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够跑新发地买菜的。

  在社区卖菜的杨大姐告诉记者,蔬菜进城太难,每次都是提心吊胆,而且环节太多,青菜的损耗很大。除此之外还有摊位费、卫生费、水电费等等,每个月都得两千多元,这些最终都摊进了菜价。

  北京市物流协会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蔬菜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这“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比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的费用至少高出150%。比如:从批发市场到零售摊点,白菜、菠菜、小油菜、小白菜加价100%,芹菜、韭菜、茴香、黄瓜、油麦菜、冬瓜被加价50%以上。

  北京市物流协会副秘书长肖和森表示,批发价格跟收菜价格相比,可能高1~2倍。但第二个阶段从批发市场到超市这个环节,价格就开始大幅上升。以圆白菜为例,产地收购价格是四分钱每斤,到了批发的环节变成一毛五,但是到了超市的时候就达到了八毛钱,从批发到超市这个环节跃升了4倍多,最终零售价是产地价格的20倍。

  注意这是2011年的报道,想想这十年人工和房租成本增加了多少?蔬菜卖场现在基本都没什么人了,但是依然比超市的菜价便宜而且更新鲜,直播卖的比超市的便宜吗?

  在卖菜的整个链条中,农民是最没有议价权的,谷贱伤农不错,但是卖的贵赚的钱也不在农民这里,这个玉米你利润40%,加上平台抽成等其它费用怎么也50%了,在去掉运输等成本,赚的可能是种这个的农民的两倍不止。

  你直接说地里收回来才七毛钱一根,我什么钱都不赚,就是为了助农,我也卖7毛钱一根,钱都给农民挣了,我为爱发电。

  明明花点小钱能上一个正能量的热搜,非得整点这种活儿,让自己像得了红眼病一样。

  我家楼下的底商,有两家店,紧挨着,一家是社区肉菜店,一家是叫“某果园”的水果店。

  社区肉菜店,也卖水果,特点是便宜,缺点是不好吃,就是散着胡乱扔在货架上,你爱要不要,有时候还招很多小飞虫飞来飞去。但无论是水果还是蔬菜,出货嗖嗖的,因为主要顾客群就是些家庭主妇和老人,图的就是个实惠。有小飞虫咋的了,回家拿水冲一冲就行了。

  隔壁的水果店呢,装修的很考究,各种水果分门别类、包装精美、摆放养眼,只要问,就是进口的,什么泰国的香蕉、智利的车厘子等等,夏天的西瓜,也是各种品种分的明明白白,跟隔壁菜店外面停着的西瓜小货车,成了鲜明的对比。价钱方面,自然贵的一笔,稍微买点,一上称,就是百八十块钱。贵是贵,但属实是好吃,吃着也更放心——相较那个社区肉菜店而言。

  这要按照辛巴的理论,绝对是丧良心欺骗老百姓,好吃管屁用,有个包装管屁用,原产地直接装车发货管屁用,有各种检测标准和质量凭证管屁用,应当立马上报物价局给这个无良商贩给封杀了。

  东方甄选,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我家楼下的“某果园”水果店。玉米给你整的利索索的,还装盒,发冷链啥的,明显走的就是个中高端的“甄选”路线。消费者看到了,想要吃个格调,吃个中产阶级,就买,只要产品本身没有虚假宣传、没有质量问题就成。

  如果觉得贵呢,想要回归玉米本身,或者就是单纯吃“玉米”这个东西就行,那可以选择去社区肉菜店买袋里十块钱五根的。

  我自己没买过东方甄选的玉米,但从盒马生鲜买过类似的有包装盒的,确实好吃。社区肉菜店十块钱五根的,包括我老家玉米地里的,我也大量吃过,说实在的,也就是普通能果腹的粮食而已。

  玉米是这样,很多东西也是如此。传说中的“褚橙”,农夫山泉卖的巨鸡儿贵的“阿克苏苹果”,还有传说中的“五常大米”……你能“一刀切”的按照普通散装橙子、散装苹果、散装大米的价格定价吗?

  辛巴要这么对商品简单粗暴的价值判断,现代商业社会都是不成立的,市场经济也是扯犊子的。直接回归到统购统销时代就好了。

  在这个所谓的“怒怼”事件中,辛巴自己就是个搞直播的,跟东方甄选属于强竞争关系,搞个大新闻,刷一波存在感,是他一贯以来的常规操作。这属于“奸诈”。

  辛巴对商品定价“一刀切”的批判,认为东西就得便宜,不能过度溢价,那辛巴可以怼的东西太多了,外国卖我们的芯片那么贵,光刻机那么贵,无非就是些金属、塑料的焊接组合嘛,成本价超不过十万块。这属于“愚蠢”。

  辛巴自己买糖水坑过人,还被快手封了好几个月,有啥好呜呜喳喳的,先弄清楚自己不行吗,自省不足,动机不纯。这属于“坏比”。

  快手就是农村杀马特、小镇非主流、碎花棉袄王小丫、喊麦王子赵老六这类用户捧火的。这类人群按我们电商行业来讲,就属于下沉人群市场,和拼多多客户重叠度非常高。

  这类人群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价格敏感性,量大+价格便宜,就会买单。

  我读书的时代没钱,也会经常去路边摊买3元一双的劣质拖鞋,二三十元一双的三无球鞋。因为兜里没钱,只能用最少的钱买够用的商品。

  辛巴的关注者,绝大多数是价格敏感性用户,当然就会拼命推销价廉质劣的商品,只要价格够便宜,辛巴的客户对于质量差也是能忍受的。

  新东方主要客户来源,是关注高端教育和留学的用户,这些用户绝大多数属于城市中高收入人群。

  比如你的孩子成绩一般,国内没法上较好的大学,想将孩子送去国外留学镀金长见识,怎么办?花20万去新东方培优英语,提高英语成绩,考雅思托福啥的。

  申请学校成功之后,然后就是需要准备去欧美留学三年的费用,最少也得100万打底。

  新东方幼儿园,也比普通幼儿园的价格贵几倍,但安全性更高,师资更优秀,环境更好。

  所以,你就能明白关注新东方的用户,普遍属于中高收入家庭。对于中高收入家庭来讲,他们更关注产品的质量,但想分辨质量可不容易,更何况是只看图片和视频。

  所以,关注质量的用户,会首选品牌,在知名品牌的商品名单里,找个价格不那么离谱的就下单了,这类用户,用户画像就是“品牌敏感型”。

  这类用户,买东西更注重品质和品牌,他们不会为了便宜几块钱比来比去的,他们的时间更值钱。

  品牌敏感型客户,普遍喜欢去京东自营、天猫旗舰店、线下大型商超(如沃尔玛、家乐福、永旺、万达)购买,你去他家看一圈,大大小小的商品几乎都是品牌。

  而“东方甄选”就是由新东方背书的直播电商品牌,买东方甄选的人,普遍就是不差钱、关注质量、相信品牌的中高收入人群。

  至于说东方甄选有没有借助农来提高价格?我觉得只不过是一种话术而已,当不得线元一根玉米的人,更多是相信东方甄选和新东方的品控,他们会潜意识的认为东方甄选的玉米品控做得好,好吃、安全性高,而不是为“助农”这个慈善行为买单。

  至于有没有东方甄选“助农”?我觉得只要确实帮助农民提高了收入和利润,也算是“助农”了!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没有强买强卖,没有货不对板,价格高能卖出去,还能让用户心甘情愿的买单,这是卖家的本事,也有品牌、品控、文化和设计等方面的溢价在里面。

  前不久前央视某知名主播将骂人单纯贬低别人的话放在网上,这是最烂层次人的道德标准,给社会做了最最坏的示范。

  谦卑是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之一。应该明白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从哪里来?!这种毫无道德底线的言行又会在不断下坠比烂中,将社会带往何方?!

  任何行业都应该建立职业道德标准和退出机制。小错教育整改,大错永久性踢出,央视前主持人,明星,红二红三等等都不能因曾经是谁,因身份而有任何例外。

  “乡村振兴”的调调下来以后,我们肉眼可见的,这就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企业去乡下挖掘或者直接做生产端已经成为趋势,多地方为了给企业腾地方发展甚至拆除和出租宅基地,东方甄选正是踏上了这一股风口,据我测算,公司利润可能能超过50%。

  俞敏洪再厉害,教培不是风口他怎么努力都做不起来,但胜在他有资源,有眼光,找到了这么个风口,我们普通创业者其实跟着他的步伐去做,养活自己应该是没问题。

  “谷贱伤农”再怎么伤农,玉米价格新东方也不会花更多的钱去收,因为价格就在那里,他的价格高了,大家的玉米就卖给他,农民不就都改种玉米了?赫鲁晓夫表示????

  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他说谷贱伤农,为什么他不承包更多的产品呢,不去收更多地方的优质农作物转卖呢?

  我们都知道教培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包装,尤其是教师和产品的包装,东方甄选将这块玩到淋漓尽致。

  你能说东方甄选五十块钱八个的玉米就是比两块钱一个的好吃吗?中间物流冷链环节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比同样物流冷链环节甚至同样产地出来的玉米贵上两三倍呢?例如现在盒马鲜生里的玉米是四块钱一根,但是人家既算了仓储费也算了昂贵的店面租金,就算是你多了个包装打包费,那这就是你和其它玉米的不同吗?

  东方甄选卖的从来不是玉米,只不过打着乡村振兴的旗号卖着自己的“产品”,他的消费人群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量也是固定的,他只能卖这么多,也只要卖这么多,多收了也没人买,收玉米的价格可能会高,但绝不会更高,因为他这个价位就只能卖这么多,所以能收的量是有限的,能帮助的农民也是有限的。

  同样的,辛巴深知这一行业的暴利,复出后很快投入农产品的网销工作中,但是他没想到这么暴利,暴利到他自己都看不下去,当然了辛巴一直以来的作风就是踩一捧一,以往也经常出现贬低其他家产品来凸显自家产品的情况,毕竟他吃的是粉丝红利不是产品红利,当然了作为同样从农村出来的小老板,我是很理解他这种心态的。

  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有选择是最好的,好的谷物卖个好价格,中等的也卖个差不多的价格,差一点的就自己吃了或者低价卖给饲料厂。但是通常这个很难落实到个别农民,他们也只是一股脑的收成,用同一个价格卖给合作社,赚钱的也只有中间商,农民到头来还是赚那一穗七毛的钱。所以比起所谓的抬高价格,不如跑量来的实在。除非你真的跑农民地里,让农民全部两块三块一穗卖给你,那我敬你是条汉子。

  辛巴的两块多一根实际上是市场上很常见的价格,你真要说他赚钱,其实也就赚个量钱,他也只能赚量钱,他喷的也对,你卖农产品就卖农产品,自己赚钱就自己赚钱,非标榜个谷贱伤农,一切为了农民好,那你就直接找农民收,两块三块卖,赚个几分几毛,你俞敏洪就赚个流量钱,又增大了销量,又帮助了更多农民,不然的话就别鼓捣自己那产品,按照正常利润赚钱,啥事都没有。

  想了下,确实如此。农产品卖不出价格,就无法支持农业生产,也无法改变农民生活水平。

  你看,我们是从一些平台买农产品,而不是直接从农民手里买。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农民卖给平台多少钱?平台有没有贯彻“谷贱伤农”?因为我们买的时候,是付给平台钱,却不知道平台和农民分成。

  现在平台喊出“谷贱伤农”,而没听到农民的声音,平台莫名就成了农民代言人!

  现在有人提出一些平台利润率达到40%,那真的不出乎预料,印证了我们当时的一些质疑。这就是打着“谷贱伤农”的旗号,赚取更高的利润。

  笑,这个事件,倒是真实展现了什么叫做“阶级分割线”以及“价值观严重滞后于生产力发展”

  董宇辉的发言,是个很标准的中产小资思路,讲逻辑、讲市场、讲消费全链条成本构成;

  辛巴的发言,是个很标准的底层人思路,他自己未必属于这个阶级,但他这行做得动静大,说明他知道自己的受众要听这么,他为自己的受众发声,图个名利双收。

  逻辑上,董宇辉全对,对于农产品的实际生产者来说,新东方直播间的受众,是本来他们无力开发的一个群体。正是有了新东方直播,帮着农民做了大量的营销工作,又靠自己刷脸担保,帮助农民开拓了一片新市场。这个完全是个增量市场,新东方从中要求进行任意抽水都是合理的,因为营销工作也是消费链的一部分,是需要支付费用的。

  农民们不愿意相信,或者以他们的学识阅历无法理解的是:新东方在整个消费链条中提供的增值部分(营销+传播+信誉担保)成本,远远超过了玉米本身的生产成本。

  很可惜,这才是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真相,就是这些“虚空增值服务”支撑起发达国家高到天上的GDP

  但所有的“义务劳动”都无法长久,因为义务劳动要求付出者是个“圣人”,圣人可遇不可求

  绝大多数的凡人都是利润导向的,有利润的事情才可能长久,经济才能高效运行下去

  改开都40多年了,这种靠好几代人得出的血泪教训,到现在还要不断拿到公众舆论上辩论,真理才能站稳脚跟

  当然,我们产品积压,也就没有了创新升级的能力和热情,甚至连继续种下去的勇气与信心都丧失了。

  农业,我看也别假装保护了,越保护越落后,价格上已经被进口打的满地找牙,还要打着保护的名义收割我们,我是越看越不是个玩意儿了,还是让官僚资本家来吧,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估计对帮他们种地的人要比现在客气得多。

  如果解决好供应链,我在那不说话,端着茶水念念诗都有人买。供应链绝对是直播带货最核心因素,假如一个苹果手机卖1块钱,主播翻来覆去也不能介绍出花来,卖点就是便宜啊……其次,带货要解决就是信任问题,能形成转化另一个因素就是信任,解决好信用不传递问题也是促成转化重要因素,

  截至2022年5月31日,直播电商分部总营收为2460万元,分部毛利为930万元,毛利率为37.8%。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才是问主要问题。农民能拿到多少钱?东方甄选的高利润有多少补贴到他们?玉米当然是有区别的,但是一根6元不贵嘛?毛利率你都做到了37.4了还打着助农的口号不太合适了吧……

  ……再来说说,新东方甄选成立自营app问题,创始人意思大概是靠别人的平台搭建自己的团队,有不稳定的风险。这话听着也挺有意思,和谷贱伤农一样,但是逻辑也不对。会不会有一层原因是,

  新东方优势在于俞敏洪这个强力ip增加信任成本以及他们的老师大部分才华出众口才极强,可以复制很多董宇辉类型的主播,

  因为我火我流量大,你们就先薄利多销吧,有谈判的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篮球运动员30岁都喜欢签长期大合同原因,我其实黄金年龄还有2年但是我就要4年合同,利益最大化。第二件事就是成立自己供应链体系,防止用户四处比价,品牌口碑下滑。如果第一件事做好了,董老师说谷贱伤农就不合理了。如果做好第二件事,董老师在强调品牌就合理了。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往心里去,对于农业来说,辛巴等人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做大宗农产品的人们,往往更关注地租天气储存物流加工等问题。电商这块蛋糕目前来说对他们不算大,所以他们未必会对此多关注,更多的是在加工销售这一链条上的商人们会比较在意电商。

  而辛巴和东方甄选包括大多数主播,合作的都是这些供应商,真去田间地头收的几乎是没有,折腾不起也没有那个品控。真能这么做的,肯定最后还会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然后给其他电商供货的同时压榨一波农民。

  所以助农什么的吧,确实只是为了自己卖高溢价的话术罢了。中国的农产品由这些人卖出去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消费还是在线下。比如各种餐饮企业和按节气过日子的老百姓——他们会在玉米收割之后去村里买几麻袋玉米一次煮熟之后冻起来。

  但直播带货农产品也给了农民一个机会,很多农民过去只能是等人下乡来收,或者去附近的市场卖。但现在脑子灵活的农民已经知道打开手机直播去销售自己的产品,其中不乏有做的不错的。

  哪怕真的是助农,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必然会存在跑马圈地的情况,并不会惠及全部农民。我还是希望国家能多宰一宰在东方甄选消费的城市布尔乔亚,给农民群众的生活提一提质量,多一些保障。

  我们家种的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反正就很普通的玉米,嫩玉米好吃,老玉米如果整个煮来吃,或者是用火烤。味道实在是欠佳,嚼起来也是特别的费劲,对人的牙齿有很大的负担。

  我也曾经买过东北产的,那种整个的成熟的玉米,我也说不出是什么品种,煮来吃,既有嫩玉米的软糯口感,又有我们本地普通玉米的“满嘴都是干货”的踏实感。

  截至2022年5月31日为止的财年业绩。2022财年,新东方在线财年的29.1%增加至46%,持续经营业务的年内亏损同比大幅收窄72%。报告期内,新东方在线创办以农产品为核心的直播电商新业务“东方甄选”。截至2022年5月31日,直播电商分部总营收为2460万元,分部毛利为930万元,毛利率为37.8%。

  尤其是今年6月份,东方甄选直播间带货6.81亿元,是6月份唯一一个破6亿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立场,辛巴作为一个过气网红,曾经的带货第1人,虽然说目前也是颇具影响力,但是,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辛巴,这个整天喊着我是农民的儿子,立场肯定不是为农民说话,肯定是为自己站台。

  董宇辉出口成章,再加上俞敏洪老师之前文艺青年的人设,东方甄选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客户对象,对应到比较有钱的群体。

  就像是苹果手机,大家不要误解说,果粉为什么不抱怨苹果手机贵,国产手机稍微涨点价,就觉得不合理?

  我记得婆婆在世时每年都要很矛盾的抱怨几句,先是很高兴地说今年的核桃卖了多少钱,进而马上嘟嘟囔囔,不满买核桃的转手就卖大钱。抱怨归抱怨,第二年同一期间,婆婆还是跟上年一样,忙不迭把核桃卖给人家。

  婆婆并不是个例,她只是整个村这样卖核桃的其中之一。大家每年都会期待收核桃的上门,也每年都会在卖核桃后嘀嘀咕咕。

  表面上看,收核桃的赚了大钱,相比较十多块钱卖掉,他给婆婆他们出的价似乎太低了。但即便我是我婆婆的孙子,我也并不会觉得收核桃的赚得过分。

  这个钱他该赚。为啥,首先没有他上门来收核桃,婆婆他们的核桃只能风干在家里,自己慢慢吃掉卖不成一分钱。

  而更重要的是,核桃卖到十二块,是他靠本事卖的。并不是所有核桃都会卖到十二块,很多地方核桃顶高价可能也就是六七块,七八块。但是这个收核桃的人,他跟后面买核桃的大老板有商业盟约,可能是核桃质量的,品质的各方面的承诺,他才能一直卖那么高。

  没有收过核桃可能不知道,农民卖的所有核桃并不一定全是有保证的。为了尽可能卖得多,一些烂核桃,黑核桃都会掺杂在一起,为了效率和时间,不可能一一挑选,全都是囫囵称在一起。可以这样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百分之二十的不好的核桃放进了里面。这样的核桃要么是空的,要么是黑米,要么发了霉,但收核桃的人全都收进去了。

  处理核桃统一在一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叫做卯山的某个地方。那些年我们老家的公路非常差,这么远的路车子很容易在路上坏掉,有时候卡在泥巴里,请附近的农民帮忙推车还要花钱。核桃到了卯山,他要雇人对核桃进行筛选,包括大小、品种、质量逐一都选好,保证最好的同样品种同样质量的核桃集中在一起,这样选好了,他才能贴上标签,以十二块的价格,卖给大老板。

  从收核桃到卖核桃,这人用几个月的时间,才用大卡车把山里的核桃,变换成了钱。中间他要跑断腿一家一户的问,反复的雇人,反复的跑路。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附加在了核桃上。所以我说他卖贵,我觉得这个钱他该挣。

  这是因为我觉得他的核桃卖得贵,不是他坑婆婆他们得来的,而是他用劳动,用心血换来的。

  农民比任何人都在乎自己的东西的价格,收核桃的时候,大家出的价格大同小异,但不管怎样,农民最后一定是把核桃卖给了出价最高的。我婆婆每年盼这个人来,就是因为他出价高,看称的时候也相对松,他给老百姓多高几毛钱,多让几斤称,对他们放一些烂核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钱又痛快。所以大家很乐意把核桃卖给他。

  无论是做生意的人品还是手段,他在这一带都得到认同。所以他总是能拿到总体上最好的核桃,这也反哺到他卖出去的过程中。所以他的核桃生意一直都好。

  因为这个人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以让人最满意的规则,平衡农民和大老板的利益,从中赚取了差价。

  就算他告诉我婆婆,谁给他十二块钱,我婆婆能直接把核桃卖给大老板吗?显然不可能呀。

  玉米这种东西,现在买的人也多,但在乡下,价格一直都很低。我们老家,干透的玉米,卖给酒厂才一块到一块五,大部分时候,确实是喂猪的。只有那些又嫩又甜又新鲜的玉米,才有人要。但大量的买家总不可能为了这种甜嫩的玉米,去乡下住吧。

  总有人像收核桃的那样,去乡下收玉米,然后分类挑选,冷藏,联系买家。玉米比核桃的贮藏难度大多了,这中间的时间成本,运费,消耗,也比核桃大得多。他在尊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卖六块,有什么错呢。

  在这个新闻中我希望所有人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他们收玉米的时候,没有压榨农民,卖玉米的时候,没有太超出市场的整体价格线,在品质保证,销量保证,口碑保证中正常作业,那么这个买卖,就是双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