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农产品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蓝狮在线农产品有限公司
电话:18836426859
传真:400-226-4288
邮箱:595588519@qq.com
集团网址:http://www.iyeclub.com/
新闻中心
 
内容详情
伯汇娱乐-招商主管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8 23:04   

  伯汇娱乐-招商主管我们设想一种极端情况,假设完全没有「历史包袱」,7000 万人要从头建设一个省,按照今时今日的生产力,他们最有效率的模式,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在上面这个模式中,是不存在「地级市」的,县、乡、镇之类的更不会存在,因为不需要。

  整个生产模式就像一片巨大无比的「树叶」,一个个农庄把农作物集中起来,输送到支线,再输送到干线,最后全部集中到省会,再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当时,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是最大的交通枢纽,任何一种冷门的货物到了武汉,总能找到买家,总能找到用途,永远不用担心滞销,积压在手里。

  「二战」时,中国凭借地大物博,大量出口猪鬃,换取了大笔外汇,猪鬃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钾长石基本属于伴生矿,没有直接开采价值,可是拿到城里来,就可以广泛地用于陶瓷、玻璃行业。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如果「交通」允许,则把所有的原材料统统集中到一个「市集」,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分配,要远远比分成 N 个地级市,小范围内流通,直接低用途地用掉更有效率得多。

  在古代,交通效率十分糟糕,例如关羽「千里走单骑」,就是从许昌到新野,按目前的航空距离也就是 250 千米。

  可关羽走来,就是一千里路,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如果让关羽带猪肉脯,恐怕早就坏了,因此才有了镇、村、城,每间隔百里的城市群。

  但是,今天的交通工具完全改变了一切,如果从省内任何一个地方到达省会都可以控制在 5 个小时内,那么在原地进行原料初加工,把所有的初级产品统统运输到省会,再进行深加工,才是效率最高的办法,而且不需要中转站。

  这时我们展望未来,一块土地可能仅剩下一个农庄、几个食品加工厂,把所有的「产出」统统送到省会,在省会再进行复杂的、大规模的制造和交易。

  放眼全球,秘鲁这样的国家,事实上只剩下一个首都利马,首都圈之外,就是矿山,无人居住。

  如文章《梦想与现实:3 年前这对夫妻卖掉北京房产到澳洲当农场主,如今却苦不堪言!》,讲的是一对北京夫妇,买了澳大利亚 300 多公顷的农场,欢欣雀跃,以为可以像中国一样玩房地产。

  结果,最近的人类在 30 千米外,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是每周一次把农产品送到集市,带几瓶啤酒回家。

  今天的大城市,可能处于人类一个非常奇特的转型关口,也是「特大城市」最脆弱的婴儿期。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著作,也包括所有的务实实践,都无比清晰地表明一个事实:城市化有利于 GDP。

  把越来越多的人口堆积到省会城市,这本身就会促进 GDP 增长,拉动生产力和需求的双增长。

  假设城市的人均 GDP 和农村差 5 倍,每年城市化 1% 的人口,换算成 GDP,就有 4% 的增长。

  但现实情况却是「超大城市」都在尽力地削减人口,所以京沪连续三年 GDP 增速全国垫底。

  因为我们今天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基于「和平」红利,而在战争时期,「超大城市」是高度脆弱的。

  在地图上,「超大城市」会显示为一个圆,随着直径的增加,整个城市的人口是呈「平方」增加的。

  但另一方面,例如上海,城市和外界的通道,无论是沪宁、沪杭、沪渝高速公路,交通线都是呈一次方增长的。

  上海本身粮田已经不多,目前仅仅 3000 万人,每天所消耗的粮食都是问题。

  上海需要 12 根专用铁轨,日夜不停,专职为上海市输送粮食,这还不包括上海所需要的其他各种大宗要素,如煤炭、木材、蔬菜、钢铁、日用品、纺织品、垃圾处理……

  在刘慈欣的作品《超新星纪元》中,他曾经举了一个食盐的例子:三个孩子走了一个下午,走过了 200 节车皮,漫长得永远也看不到尽头,那么多的食盐却只够全国人民 1 天的消耗量。

  目前的军事对抗,基本呈现一种「易—难—易」的格局,在所有的交战地形中,巷战是最难对付的,几乎是所有大国的噩梦。

  哪怕强盛如当年的俄罗斯,面对车臣武装的格罗兹尼巷战也是连打两次,损失惨重。

  因为城市地形高度复杂,射手视野高度受限,冷枪防不胜防,而且有「反坦克炮」这种奇葩武器存在。

  「反坦克炮」其实就是一辆坦克,使用坦克一样的火炮和弹药,区别在于它完全没有装甲,也没有移动力,防御力为 0,一旦被发现,马上完蛋,连普通的机枪手都打不过。

  「反坦克炮」的优点是在野外作战时,它经常躲在草丛、灌木里,以及交通必经之路。

  你没发现它的话,它一炮就能摧毁一辆坦克,如果身处最侧翼,N 炮 N 辆坦克。

  我们看战争片时,经常看到一辆坦克跟着四五个步兵,往往会有一个步兵探头探脑地走在最前面。

  这样的「弃卒」,并不是长官不爱惜他的性命,而是前去探查有没有「反坦克炮」。

  在城市「巷战」中,「反坦克炮」的威力非常巨大,高层住宅中的任何一个废弃窗口,都有可能探出一管炮管,装甲部队轻易都不敢进城。

  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不是这么好摧毁的,炸几个洞容易,彻底打到没高楼可费弹药。

  找几百辆威力巨大的战车,遥遥地一字排开几千米,然后一起开炮,把第一排建筑全部夷为平地,前进 50 米再继续开火。

  虽然这种作战方法缓慢耗时,但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再让指挥官们用陆军打「巷战」,他们是万万不肯的了。

  接着问,一座 30 万人的城市就这么难打,堪比斯大林格勒会战,那么 300 万人口的城市呢?难度是不是要大 10 倍?甚至 100 倍?答案是一点都不难。

  30 万人口的城市,东南西北四条公路,小分队都可以潜进去,一周通一天,补给就够了;而 300 万人口的城市,需要至少 50% 的畅通率,并且要日夜不停地补给。

  如果敌军围困 300 万人口的城市,他们只要切断这座城市的补给线,用不了几天,城里就会闹饥荒,药品短缺,继而引发暴乱,秩序失控,城市本身就可以把自己饿死。

  答案是简直不需要「围困」,只需要「微扰」,整个大城市运输已到极限,只需要轻微地卡住任何一条「血管」,比如粮食、煤炭、水电、电信……

  如果我们把事情想到极致,「未来的大城市」一旦对外交通被切断,它真正缺乏的、导致防御崩溃的是什么?

  那我们继续脑洞大开一下,人类可不可以脱离粮食、煤炭,而让大城市的生存能力更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分两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基石,农业承担着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当前,加快谋划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是面向2050年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1期刊发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科研团队的《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及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展望》一文。文章在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重点展望至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战略重点及发展建议。

  文章研究表明,至2050年,农业GDP占总体GDP的比例与农业就业占总体就业的比例将逐渐趋同;中国食物自给率将从现在的95%下降到2035年的90%左右,未来还会缓慢下降;高价值农产品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增长和农民农业增收的主要增长来源。为此,面向2050年,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为:农业生产力提升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战略;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绿色高效高值农业发展促进战略;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战略;制度、政策、投资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发展依然要承担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任务,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短板。为此,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等多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亟需开展至2050年全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研究。

  本文在回顾中国农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展望至2035年和2050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提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具体任务包括:厘清中国农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与特征;总结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判断至2035年和205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农产品生产及结构变化趋势、生产方式转变特征;提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国家农业政策支持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基本满足国内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从1978—2020年,我国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达 4.6%。在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经济作物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畜禽生产增长显著超过农作物生产增长,渔业产量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农产品。1978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与流通的发展,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并呈现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1980—1990年是细粮替代粗粮和副食品消费逐渐增长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人均食品消费具有显著的“以高附加值农产品替代口粮或主食”的变化特征。197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产品和地区结构不断改善,这也成为调整国内农产品供需关系,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

  一是农村制度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改革初期(1978—1984年)农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稳定农地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在区域间的流动,推进了乡镇综合改革与基层政府转型等制度创新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同时,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和农村信贷的制度改革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过去四十年,农业科技进步为中国农业增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学科分类齐全的农业公共部门的科研体系,为加速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建立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覆盖全国所有乡镇,为加速农业技术采用提供了基层技术服务的体系保障。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得到了改善,特别是以工资制度和绩效评价改革为核心,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科研积极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在过去10多年,吸引了大批企业参与农业科技的投资,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是农产品市场改革。其主要通过如下三个渠道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①市场改革提高了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②市场改革降低了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增收;③市场改革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价格,促进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投入增长。政府和农民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也是中国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政府投入中,对农业生产起最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在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确保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初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过去四十年农业发展改革的成功经验,包括一些时期走过的一些弯路,都将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改革的难以估价的法宝。我们要牢记过去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成功经验,即我们的四宝:农村制度创新、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

  全球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然而全球人均耕地面积在大洋洲和北美洲较高,而在亚洲尤其是南亚和东亚较低。2017年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为 0.18hm2,耕地面积最少的大洋洲人均耕地却高达0.78hm2,北美洲的人均耕地也较高(0.54hm2)。亚洲尤其是东亚的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人均仅为0.11hm2 和0.08hm2。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区域分布不均。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工业社会和生态用水等的增加,全球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态势会进一步加剧。从供给角度来看,地表水资源供给总量将保持相对平稳,但空间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加剧。全球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会持续增加,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进一步加剧。

  世界耕地和人口分布的不一致凸显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和贸易的重要性。例如,中国占世界8%的耕地,但却有占世界20%的人口,所以中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农产品和食物的贸易是解决全球和许多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例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12hm2的中国等国是以农产品和食物进口为主的国家,人均耕地介于0.12hm2到0.26hm2的德国等国是农产品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国家,人均耕地大于0.26hm2的美国等国是以农产品和食物出口为主的国家。

  从全球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贸易与区域食物安全在全球起着重要作用,满足全球各地区农产品供需平衡与资源禀赋差异需要通过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如果中国食物要完全自给,要以牺牲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现代农业转型和保障食物安全都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虽然全球的谷物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但谷物的总产量不断提高。谷物总产增长主要来自谷物单产的提高。研究表明,单产提高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生产投入增加,即化肥、农业、机械等的投入;另一个是技术进步。生产投入增加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投入还在增加,而欧洲国家在 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减少。谷物生产力区域差异大,全球谷物生产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全球谷物的一半是由生产力或单产低于5t的国家生产的;全球单产超过6t的国家只贡献了全球谷物总产量的20%(见图1)。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够显著提高单产较低国家的生产力,全球谷物生产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图1 2016 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谷物单产和产量对世界谷物总产量贡献累积百分比

  全球食物生产的趋势、分布和生产力增长情况显示,全球食物生产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如果能够显著提高单产较低国家的生产力,全球粮食生产将会得到显著提高。中国及许多国家未来农业增长还将主要依赖生产力增长,保障中国食物安全还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增长。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起关键作用。全球公共农业在研究发展(R&D)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其中高收入国家一直占全球公共农业R&D投资的主导地位(在全球份额中保持在50%以上)。当然,从公共农业R&D投资年均增长率来看,近年发展中国家总体公共农业R&D投资额年均增长率基本与发达国家持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发展活力。农业正逐渐步入信息化主导、生物工程引领、智能化生产和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革命使世界农业得到全面、深刻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世界农业的生产贸易格局。

  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看,我国要注重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系统解决农业及关联问题上的投入。特别是要注重依靠现代生物、信息通信、装备技术、资源管理等现代科技与管理系统解决全球农业发展的思路;要注重食物 – 水土 – 能源系统解决思路;坚持从“食物系统”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注重智慧农业的发展等。

  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力度和保护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策已逐渐趋向市场化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方面受乌拉圭贸易谈判影响和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约束,另一方面为促进国内生产结构调整和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生产者支持度(PSE)占农产品产值比例总体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见图 2)。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变动趋势同中国正好相反,而且我国生产者支持度占农产品产值比例近年来已超过 OECD国家的平均数。同时,我国农业保护率(国内价格同国际价格差价的百分比)也从2009年开始超过美国和欧盟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

  图2 中国和主要国家生产者支持度占农产品产值比例 (a) 和生产者名义保护率 (b)

  未来,在农业支持政策上,将从市场干预向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变。尽管发达国家都是对农业高补贴的国家,但各国的支持政策都在逐渐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减少价格支持政策,向提升本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政策目标转变。

  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一方面,以提升生产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农村经济转型(简称农村转型)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简称结构转型);另一方面,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驱动力的结构转型加速了农村转型和发展,结构转型和农村转型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城乡劳动收入的趋同。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占比下降速度与结构转型速度同步。多数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比例在完成结构转型后趋向20%左右,但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后工业化时期还出现显著下降的势头(见图 3)。

  图3 1991—2017 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就业占比和农村人口占比的变动关系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要顺应全球农村结构转型的趋势,借鉴国际经验,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驱动力的农村转型促进结构转型,通过结构转型创造更多就业来拉动农村转型。未来需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同时,需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而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行业间的生产力差距。

  在回顾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并分析全球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的基础上,展望至2050年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5%,但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以及整个经济的增速更快。事实上,自1985年以来,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就是农业增长速度的两倍到三倍。相比农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农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1970年的 40%下降到2020年的8%,而工业和服务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却从1970年的60%增长到2020年的92%(见表1)。上述统计指标凸显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趋势特征的一致性:农业发挥的变革作用越大,其发展速度越快,同时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就业结构也同样体现了经济的变革。1970年我国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就业比例为81%,随着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大幅提升,2020年农业就业比例下降到24%,而工业和服务部门的就业份额则从1970年的19%增长到了2020年的76%(见表 1)。实际上,到1995年,有超过1.5亿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而这一数字在2017年又增长至2.8亿人。

  预计未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紧紧契合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从农业到工业,农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继续下降到2035年的5%和 2050年的3.6%,而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上升到2035年的95%和2050年的96.4%;从农村到城市,农业就业比例将下降到2035年的10%和2050年的4%。农村人口下降到2035年的25%和2050年的20%。不论是产业的变迁,劳动力的流向,还是农村人口的减少,都表明我国正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见表 1)。

  我们采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 (CAPSiM)对未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见表2。

  第一,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将从现在的95%下降到2035年的90%左右,下降 4~5个百分点;至2050年将进一步出现3~4个百分点的下降。增加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食糖等水土资源密集型生产的农产品,而这些农产品进口增长是完全处于北美、南美和东欧国家等目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之内。

  第二,因为口粮需求将呈现下降趋势,至2035年和2050年中国的大米和小麦能保持基本自给,但饲料需求将继续超过国内的生产能力,进口将不断增长,增加饲料粮进口有利于国内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禽产品的供给安全。

  第三,消费者对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需求将显著增长,国家与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如生态、景观、旅游、文化等)也将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高价值农产品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增长和农民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

  我国饲料粮需求增长到2050年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长,自给率将不断下降。除口粮(大米和小麦)能基本自给外,玉米和大豆进口需求将不断增长。如果不采用玉米关税配额制管理, 2035年和2050年玉米进口将分别达到 5.609×107 t(自给率为83%)、6.624×107 t(自给率为82%);到2035 年大豆进口将超过1×108 t,这种趋势将延续到2050年。如果实施玉米进口关税配额制(7.2×104 t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畜产品进口将显著增长。

  除蔬菜和水果外,其他农作物产品供需缺口将逐渐扩大。食糖自给率将降低到 2035年的58%,到2050年将持续降低;到2035年和2050年,棉花的自给率将分别下降到66%和54%。

  养殖业除水产品外,其他畜产品的生产和供需缺口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粮贸易政策和草牧业发展。到2050年水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但畜产品供需平衡存在不确定性。在限制玉米进口和不重视草牧业发展的情况下,猪禽肉、牛羊肉和奶制品的进口量将显著增长,并高度依赖于不可靠的国际市场供给。如果放开饲料粮市场,通过进口饲料发展国内畜牧业,猪禽产品供需能基本保持平衡,牛羊肉和奶制品进口增加,到2050年自给率将在当前基础上下降 10%~20%。

  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中国食物消费持续增长,但仍保持了较高的食物自给率。我国保障粮食安全背后是以水、土资源的耗竭和环境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物进口量呈现增长态势,2003年食物总进口额超越总出口额,食物的进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资源压力和环境挑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统筹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此,定量测算近年来食物贸易为国内节约的水、土资源量以及对全球的农业发展意义,并预测未来这一趋势,将能帮助回答如何平衡食物安全与资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科学调整食物生产结构,促进现代农业转型。

  基于本研究对未来食物贸易的预测,结合已有文献关于资源环境消耗数据,我们预测了未来食物贸易对水土资源节约的影响。除基准情景外,构建了两个政策情景:①情景S1,中国的灌溉效率每年提高0.5%;②情景S2,灌溉效率每年提高1.0%。预测表明,国内和国际未来都将保持虚拟水、虚拟土资源节约的趋势。2035年和2050年,随着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将发生显著变化。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水和土地资源净进口也将为中国节约大量的水、土资源。

  在基准情景下,2050年虚拟水的净进口将为我国节约水资源3.275×1011 m3(见表3);2050年中国食物贸易也显著地节约了国内的土地资源,约 6.62× 107 hm2。如果这些农产品在国内生产,所需要的播种面积占2015 年全国耕地面积的比例为49%。我们的预测表明,由于我国是水土资源高强度利用的国家,而出口国多数是水土资源低强度利用国家, 2015年的中国食物贸易为全球节约了9.5×1010 m3 虚拟水和1.52×107 hm2 耕地,2050年由于中国增加了食物的净进口,将为全球节约1.344×1011 m3 的淡水资源和1.437×107 hm2 耕地。中国未来食物的适度进口不但保障了中国的水土资源安全,还将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灌溉效率的提高会改变中国农产品贸易对本国和全球虚拟水资源节约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到 2050年农产品净进口将帮助中国节约12%的灌溉水,节约全球水资源将近1.1×1011~1.44×1011 m3 。具体来讲,假如中国每年提高灌溉效率 0.5%(情景 S1),国内虚拟水资源节约下降到3.124×1011 m3 ,较没有灌溉效率提高的基准情景低 4.6%。灌溉效率的提高对全球虚拟水资源节约的影响更加明显(下降10%)(1.344×1011m3下降到1.212×1011m3 )(见表 3)。在情景S2 下,假如中国在 2050 年每年提高灌溉效率1%,相对于基准情景,国内和全球虚拟水节约将分别下降7.6% 和16.2%。同时,中国农业灌溉效率的提高将显著节约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灌溉水。

  ①食物总自给率达88%以上。谷物自给率达到90%以上,其中口粮绝对安全、自给率达98%以上,玉米自给率达到8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98%,牛羊肉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蛋基本自给,奶制品达到70%,蔬菜水果适度出口;

  ②绿色高效多功能的高值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产值占比为90%以上,成为农民农业增收的最主要渠道;

  ①食物总自给率达85%以上。谷物自给率达85%以上,其中口粮自给率达 95%以上;

  ①农业生产力提升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技”,通过大幅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发展战略。

  ②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③绿色、高效、高值农业发展促进战略。坚持特色、绿色、安全、生态、高效、多功能的高值农业促进战略。

  ④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节水增效、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制度、政策、投资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创新战略。坚持依靠农村制度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支持政策创新、农业投资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战略。

  第一,持续加大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在投入数量上,建议政府提高对农业研发的投资强度;同时,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对农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在投入结构上,调整政府的农业研发投入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不仅要加大新增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而且要增加已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投入力度,加大 “藏粮于技”的支持力度。

  第二,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优势农业的发展。把有限的水土资源用于食物的生产上;把畜牧业生产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优势农业(蔬菜 / 水果、水畜产品等)及需求潜力大的农业(绿色、多功能)的发展。

  第三,改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灵,从技术、政策上支持高值农业发展。挖掘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新动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绿色、高效、高值农业发展战略”。各地农业需在特色、高值、绿色和产业链增值等方面寻求农业发展新出路,开拓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领域。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永续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根据水土资源禀赋布局农业生产,协调水土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利用。扩大休耕轮作、节水增效试点范围,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减本增效、绿色少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发展方向。

  第五,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适度规模经营,改进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改善农业支持政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加大对优势、特色、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多功能农业的公共物品投入,加大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十年,可以说是是农村发展方向的定型期。有的发展工业、有的发展手工艺、有的发展旅游……有的也不可避免的逐渐消亡。不管发展什么方向,怎样把现在农村的活力调动起来,这是一个问题。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个乡村改造,山东临沂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是一群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发的一个项目,把一个空心村打造成一个永续的生活社区。我时常关注,建设的非常好。关键是理念很重要,以“农民”为核心,而不是像很多乡村改造项目一样说是乡村改造,其实是放弃了农民,全都是大资本在操作。朱家林村里很多老人,都自告奋勇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足见其意义真的不一样。老百姓是农村的主人,未来也是艺术社区的主人,这样彻底把一个空心村盘活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从外地回到了家乡,因为有平台、有前景。我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发展的新路子。

  未来有钱人都住农村,普通人嘛,家里都住城里,有钱人都是吃草的,没钱人都是吃肉的,你看现在农村和城里也是一样,目前很多几百户的那些农村的村庄,现在只剩下几个老头老太太,但你看着村子,其实农村的空心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先说普通人,他为什么会到城里去,随着咱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我们现在城市的居民人口占咱们国家的人口的63%了,而且这种工业化的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的加快,工厂和公司,它还会需要大量的工人,于是让农民变成工人的城镇化的运动还将会势在必行,让农民进城这城镇化它要分几个步骤的,第一步,城镇,开始开放户口的政策,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到城里买房子,于是第一批进城的农村人,就是有钱的个体户了,那么第二步呢,是城镇,一开始呢,为这个农村的大学生和年轻人呢,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和经济适用房,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和一些有知识的人才到城镇落户了,所以,这第二批进城的是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工人,赚了钱的人民啊,就扎下根的,就开始把农村的那里面的家人接到城里面去生活了,共同居住在城里,变成了新的城市的人口,还有一批人呢,在农村没有工作可做,只能在城镇里打工的人们,他们呢,赚的钱也不多,只能把老人留在农村里,自己呢在城里面赚钱养家糊口,那留在农村的人,那就是第三批,将来会进城的没有工作的老人和个别的生意人啊,在农村的这些个体户,他们居住在那个空荡荡的没有几个村子的那个村落里,生活条件各个方面呢,也都没有什么保障。相反,他们还占领了大面积的什么宅基地,所以最后一批啊,留在农村的人,会通过宅基的地进行置换,和村并镇,把他们归到城镇里面去,这样子就改善了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又腾出了什么大面大面的什么农村的土田,为下一步的农村土地的大片连结,实现机械化的种植,做好了基础的准备,政策的准备,居民的生活的准备,通过以上的三个步骤,原来的农村的人民可以这样讲,基本上都会进城的,变成了城里面的所谓的工人,我们现在有63%的人是城里人了,也就意味着36%的人还居住在农村,说明中国现在只要咱们继续发展,我们的农村人口会进一步的减少,他们基本都会进城,所以以后,在农村居住的人,要么是会搞高新科技种田的那种所谓的新型的农庄型的新农民,要么是那些搞农庄旅游的旅游公司那些工作人员。一些在城里面有钱购买乡村别墅的人在休闲或退休的时候,开始体验田园生活,所以,以后普通人都将住在城里,以便打工讨生活,有钱人呢,反而会居住在农村,享受田园风光。这也不是瞎猜想,在发达的国家早就有了,所以现在还住在农村的朋友们,为自己能够享受田园的风光自豪吧,开心吧,因为这样的日子没有多久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与时俱进,能够真真正正的看清未来的趋势,看清未来的发展,认知将决定你的财富。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与城市发展和教育水平关系密切。最核心的一点是人往哪里流动的问题,城市发展好了,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城市流动。